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佛法讲因缘,其中有疏的因缘,也有亲的因缘,用哲学的概念来解释,就是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主要条件为因,次要条件为缘。比如树的生长,种子是最重要的因,土地阳光树木生长的条件,是次要的缘。在佛教大德高僧净慧长老一书中说到:因缘是什么东西呢?因是一切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根据,缘就是外在的条件。如果光有内在根据,没有外在的条件,一个事物要存在于发展是不可能的。所以佛家的观点,一切诸法都是有条件存在的。
因缘是很多的师兄都知道的,但是很多的师兄是不了解因缘究竟是什么意思,在佛门中有哪些含义,那么针对这个问题,下面大家就跟我去一起去简单的了解吧!
1、机会,缘分。
2、依据,凭借,攀附。
3、勾结。
4、罗织罪名,加以构陷。
5、牵合,比附。
6、发端,缘起,原因。
7、佛教语,佛教谓使事物生起、变化和坏灭的主要条件为因,辅助条件为缘百。旧时常以宿世的“因缘度”来解释人们今生的关系,犹言缘分。
出处:唐韩愈《答李秀才书》:“时吾子在吴中,其后愈出在外,无因缘相见。回”
译文:当时我的儿子在吴中,当时韩愈在外,没有机会见面。
因,指引生结果的直接原因。缘,指由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如一朵盛开的花,其种子就是"因",使种子发芽、成长到开花所不可或缺的水分、阳光、土壤等,就是"缘"。
姻缘。因,通“ 姻 ”。柔石《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事情也实在顺利,答不到一月,这个因缘就成功了。”
因缘(佛学术语)。一物之生,亲与强力者为因,疏添弱力者为缘。例如种子为因,雨露农夫等为缘。此因缘和合而生米(果)。
在修行佛法的时候,师兄是要用心并且诚心的去念诵和修行,不能有任何不恭敬佛菩萨的情况出现,不然是非常的影响我们对佛法的感悟和体会,也会影响我们的开悟。
...查看更多佛门中的智慧是非常多的,师兄们在修行感悟的时候就是能够知道,那么师兄知道什么是因缘吗?针对这个问题,师兄如果不了解的话,就是可以跟我一起去详细的了解。
1、【因缘】
(术语)一物之生,亲与强力者为因,疏添弱力者为缘。例如种子为‘因’,雨露农夫等为‘缘’。此因缘和合而生米(果)。
大乘入楞伽经二曰:‘一切法因缘生。’楞严经二曰:‘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
长水之楞严经疏一之上曰:‘佛教因缘为宗,以佛圣教自浅至深,说一切法,不出因缘二字。’
维摩经佛国品注:‘什曰:力强为因,力弱为缘。肇曰: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
止观五下曰:‘招果为因,缘名缘由。’
辅行一之三曰:‘亲生为因,疏助为缘。’
【又】梵语尼陀那之译意。十二部经之一。又云缘起。(参见:尼陀那)。
【又】四缘之一。因即缘之意。此非因与缘各别而论,亲因即名为缘。
俱舍论七,谓:‘因缘者,五因之性。’六因中,除能作因,余五因虽总为因缘,而唯识论七唯名同类因为因缘。
参见:《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的【因缘】词条
2、【因缘】
瑜伽五十一卷十七页云:云何因缘?谓诸色根、根依、及识,此二、略说能持一切诸法种子。随逐色根,有诸色根种子、及余色法种子、一切心心法等种子。若随逐识;有一切识种子、及余无色法种子、诸色根种子所余色法种子。当知所余色法自性,唯自种子之所随逐。除大种色。由大种色、二种种子所随逐故。谓大种种子、及造色种子。即此所立随逐差别种子相续,随其所应,望所生法,是名因缘。复次若诸色根、及自大种,非心心法种子所随逐者;入灭尽定,入无想定,生无想天,后时不应识等更生。然必更生。是故当知心心所种子,随逐色根。以此为缘,彼得更生。复次若诸识、非色种子所随逐者;生无色界异生,从彼寿尽业尽没已,还生下时,色无种子,应不更生。然必更生。是故当知诸色种子,随逐于识。以此为缘,色法更生。又云:复次此所建立种子道理,当知且依未建立阿赖耶识圣教而说。若已建立阿赖耶识;当知略说诸法种子,一切皆依阿赖耶识。又彼诸法,若未永断,若非所断;随其所应,所有种子随逐应知。
二解 如四缘中说。
三解 如十二分教中说。
四解 瑜伽八十五卷十二页云:因缘者:谓诸行种子。
五解 显扬六卷八页云:因缘者:谓诸经中列请者姓名已,而为宣说;及诸所有毗奈耶摄有缘起教别解脱戒经等;是为因缘。
六解 成唯识论二卷十六页云:能熏生种,种起现行,如俱有因,得士用果。种子前后自类相生,如同类因,引等流果。此二于果,是因缘性。除此,余法皆非因缘。设名因缘;应知假说。
七解 成唯识论七卷十七页云:一、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种子者:谓本识中善染无记诸界地等功能差别,能引次后自类功能,及起同时自类现果。此唯望彼是因缘性。现行者: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极劣无记,余熏本识,生自类种。此唯望彼是因缘性。第八心品,无所熏故;非简所依,独能熏故;极微圆故;不熏成种。现行同类,展转相望,皆非因缘。自种生故。一切异类,展转相望,亦非因缘。不亲生故。有说:异类同类现行展转相望为因缘者;应知假说,或随转门。有唯说种是因缘性;彼依显胜,非尽理说。圣说转识与阿赖耶展转相望为因缘故。
八解 集论三卷三页云:何等因缘?谓阿赖耶识、及善习气。又自性故,差别故,助伴故,等行故,增益故,障碍故,摄受故;是因缘义。自性者:谓能作因自性。差别者:谓能作因差别。略有二十种。一、生能作。谓识和合望识。二、住能作。谓食望已生及求生有情。三、持能作。谓大地望有情。四、照能作。谓镫等望诸色。五、变坏能作。谓火望薪。六、分离能作。谓镰等望所断。七、转变能作。谓工巧智,等望金银等物。八、信解能作。谓烟望火。九、显了能作。谓宗因喻,望所成义。十、等至能作。谓圣道望涅槃。十一、随说能作。谓名想见。十二、观待能作。谓观待此故,于彼求欲生。如待饥渴,追求饮食。十三、牵引能作。谓悬远缘。如无明望老死。十四、生起能作。谓邻近缘。如无明望行。十五、摄受能作。谓所余缘。如田水粪等,望谷生等。十六、引发能作。谓随顺缘。如正事王,令王悦豫。十七、定别能作。谓差别缘。如五趣缘,望五趣果。十八、同事能作。谓和合缘。如根不坏,境界现前,作意正起,望所生识。十九、相违能作。谓障碍缘。如雹望谷。二十、不相违能作。谓无障碍缘。如谷无障。助伴者:谓诸法共有而生;必无缺减。如四大种及所造色,随其所应。等行者:谓诸法共有等行所缘,必无缺减。如心心所。增益者:谓前际修善不善无记法故;能令后际善等诸法,展转增胜,后后生起。障碍者:谓随所数习诸烦恼故;随所有惑,皆得相续增长坚固;乃令相续远避涅槃。摄受者:谓不善、及善有漏法。能摄受自体故。
九解 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六卷十五页云:因缘云何?谓诸经中,遇诸因缘而有所说。如义品等种种因缘。如毗奈耶作如是说:由善财子等最初犯罪;是故世尊集苾刍僧,制立学处。
在修行佛法的时候,首先就是要先去洗手和漱口,这样我们修行、念诵佛经才会对佛菩萨的恭敬,而且也会很好的去感悟佛经中都讲解了什么内容,对我们修行佛法有哪些帮助。
...查看更多佛门中是有很多的智慧,十二因缘法就是其中的一个,但也有很多的师兄不了解十二因缘法指的是什么意思,那么针对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去详细的的了解吧!
十二因缘法是佛学的基本道理,在佛教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年佛陀于菩提树下参悟之时,正是悟到了十二因缘法,才证悟佛果的。十二因缘法揭示了有情众生,于生死大海流转不息的前因后果。
十二因缘为: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无明灭即行灭。行灭即识灭。识灭即名色灭。名色灭即六入灭。六入灭即触灭。触灭即受灭。受灭即爱灭。爱灭即取灭。取灭即有灭。有灭即生灭。生灭即老死忧悲苦恼灭。
无明,就是指众生的痴迷无知,处于颠倒的状态,对于真理无所明。行,是由无明产生的行为和意念,这些行为和意念,有善有恶。识,乃是入胎时的心识。名色,是指入胎之后物质方面的形体。胎儿成长到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六入”,“六入”,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觉器官。触,是胎儿出胎后对于外界事物的接触。以上为前面六种因缘。
第七种因缘乃是“受”,也就是有情众生接触外界事物产生的苦乐等感受。爱,是对外界事物产生贪爱等诸多欲望。取,是被欲望所支配而主动地追逐诸如色、香、味等。有,是指执著渴求将来有更多东西,因执著而产生将来的“业有”,称之为“有”。生,是指这期生命败坏后,依着业力进入下一期生命。老死,是指生命的终结。
在十二因缘法之中,众生首先因为无明,故产生“行”的颠倒造作。进而因颠倒而入胎,产生六识、六根,六根圆满后,于是出胎来到尘世之中。出世后与外面的境界接触,产生触、受,就会引发出过去世所贪爱的业习。此生中不断依着这种业习执取,又种下了再来“完成”这种业习的种子。如此这般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不断轮转,难以出离。十二因缘法完整的展示了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的前因后果。显然,这种流转并非线性的,而是周期的轮转。
佛陀住世之时,诸多佛弟子由于佛陀的亲自教诲而证得果位。也有部分悟性极高的比丘,看到佛陀宣示的“十二因缘法”而证悟,是谓“独觉”。
“十二因缘法”乃是佛教之根本大法,是佛教命脉的关键点。欲深入佛法智慧之海,深入理解“十二因缘法”,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为了我们能够了解到佛经中的含义是什么,师兄们在修行佛法前,就是要知道正确修行佛法的方法,以及知道修行的禁忌,这样我们能够知道的含义才会更加的多。
...查看更多很多的师兄现在都在修行佛法,而且在其中也是了解到很多的内容,但是也有一些是不了解其中含义的,如:十二因缘,那么十二因缘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吧!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十二缘生,是佛教四谛法门的具体展开,详细说明。
四谛法门是小乘佛法里面的根本理论,小乘里的缘觉就是靠观十二因缘而开悟,缘觉是声闻乘里的一个果位,在梵文里面叫“辟支佛”,“辟支”意思是“缘”,“佛”翻译过来叫“觉”,所以缘觉就是辟支佛。辟支佛跟阿罗汉一样,不会主动去度人,你去找他,他会在定中观察,如果过去生中和他有缘,他就度你,如果没缘,就不度你,因为给你讲了,你也不会相信,所以他就省的说话了,你也省的得烦恼。因为辟支佛和阿罗汉不主动教化人,所以属于小乘。十二因缘,就是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中的十二个环节,下面我们具体分享一下:
一,无明。这里的无明,是“枝末无明”,不是“根本无明”,破一品无明,那就成圆教初住菩萨了。阿罗汉、辟支佛破的这个无明是“枝末无明”,也就是见思烦恼,见烦恼和思烦恼。
二,行。有了见思烦恼,就会有所妄动,妄动就是“行”,就是造业。
三,识。就是神识,开始投胎了。无明是缘,行是因,有因有缘就会有结果,什么结果?就是受报。怎么受报?就是先投胎。刚投胎的时候,就叫做“识”,小乘里讲是六识,大乘认为这个识是初入胎的识,也就是阿赖耶识。所以说母亲怀孕,就是神识来投胎。
四,名色。名是心,色是物质。这是指胎儿还没有长成形状,大概也就是一两周左右的样子。这时候只是一个肉团,什么也分不出来,但是肉团里面有神识,它是活的,所以叫“名色”,不能叫色。
五,六入。就是胎儿长大了一些,成形了,长成一个人的模样了,眼、耳、鼻、舌、身、意都有了,也就是具备六根了,这个时候叫“六入”。没有六根的时候,叫做“名色”。
六,触。触就是接触,这时候胎儿就出生了,开始与外界环境接触了。从出生到老死,都与外界环境接触,所以离开母体后就叫“触”,触的时间很长。
七,受。就是感受外界环境的好坏善恶。到“触”的阶段,虽然与外界环境接触,但是他没有喜好厌恶之分。像婴儿,他不知道害怕,也不知道喜欢厌恶,他自己拉的大便,自己都可以吃,什么都不懂,心里很清净,快乐,单纯,我们中国人叫“天真”。但是在逐渐长大以后,受父母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就开始有好恶的感受了,所以这个“受”,就是指领受好恶的境界。
八,爱。有了好恶的感受,心里就有爱和恶了。爱的范围很广,一个男女之爱,亲情之爱;另一个就对金钱名利的贪爱,主要就是这两样吧。
九,取。有了爱之后,就有了贪求,就想占为己有,就会有行为造作。把喜欢的占有,这是“取”。把不喜欢的赶走,这也叫“取”,这就开始造业了。
十,有。“爱”和“取”造作以后,就有了业习的种子,这叫“有”。这个种子在哪里?就是阿赖耶识,无论善、恶种子,统统保存在阿赖耶识里面了。
十一,生。意思未来受生。“爱”、“取”、“有”这三种造作生成的业习种子,就是未来受生的因缘,将来还要再去投胎受生。
十二,老死。身心变衰为老,色身入灭为死。身坏命终,就是老死。
这就是十二因缘流转的一个过程,缘觉就是通过观察这个过程才觉悟真谛的。
为了我们能够很好的体会佛经中内容是什么,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也是要正确的念诵和感悟,最好是把佛经念出声音来,这样也能够帮助我们更集中精神的去修行和感悟。
...查看更多因缘包括着善缘和恶缘两个方面,恶知识要引诱你去干坏事是缘,善知识要带你学习佛法也是缘,我们要懂得分析和辨别,要随善缘而不随恶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