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因缘

"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十二缘起、十二缘生,是佛教四谛法门的具体展开。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

十二因缘——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十二因缘——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十二因缘是什么意思

十二因缘是什么意思

修行过佛教的师兄们,多多少少是有听说过十二因缘的,但是没有修行过十二因缘的人是很难理解十二因缘是什么意思,并且还能不了解十二因缘,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十二因缘是什么意思吧。

十二因缘与三世因果

十二因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就是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其中无明和行属于过去世,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属于现在世,生和老死是属于未来世。

十二因缘的三个阶段中有两重的因果: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

过去因是无明和行,无明是过去世的迷惑,行是过去世的造业。现在果是识、名色、六处、触、受,正是由于过去因才有了现在的果,这就是第一重因果,过去因被称为“能引”,现在果被称为“所引”。

现在因是爱、取、有,爱和取是现在世的迷惑,有是现在世的造业。未来果是生和老死,正是由于现在因才能了未来的果,这就是第二重因果,现在因被称为“能成”,未来果被称为“所成”。

十二因缘是什么意思

逆观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是生命现象的总结,也是生命痛苦的原因。在《长阿含经·大缘方便经》中,佛祖说此法时,采用了逆观十二因缘。

逆观十二因缘,就是把十二因缘从后往前推,从老死逐渐逆观到无明。

老死是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之所以会忧悲苦恼,是由于有生,因为没有生就没有死。生的条件虽有种种,但是重要的条件是有,有就是身、口、意所造的善业和恶业对后果潜伏的一种力量,有了业力为缘,必然有后果的生和死。

有又缘于取,正是对色、声、香、味、触五欲的执著追求。才造成了善业和恶业。

取又缘于爱,爱就是生命欲,正是有了生命欲才有执著的追求,产生了业力。

爱又缘于受,受是对客观之事物产生的苦乐,正是这种苦乐的感觉,激发着生命的欲求。

十二因缘是什么意思

受又缘于触,触是根、境、识三者和合而有心理活动的开始,才有了受。

触又缘于六处,六处是六根对六境的认识,由此产生了触。触又缘于名色,名色是身心合成的组织,六根依存于身心组织。

名色又缘于识,识是名色的中心,它们之间互相依存。

识又缘于行,识和名色都是由过去所造的业,也就是行而来的。

行又缘于无明,无明就是对无常、无我的真实不认识,是人们生死痛苦的根本。

关于十二因缘是什么意思就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相信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的不清楚的问题,所以就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去修行,这样我们才能够得到自己的想要知道的东西。

...查看更多
十二因缘是哪部佛经

十二因缘是哪部佛经

十二因缘是释迦牟尼佛给世人悟出来的大道理,会给我们的修行带来很大的帮助,所以现在有很多人都在修行十二因缘,并且还能够体会到其中的含义。有很多经书中也包含着十二因缘,并且还给我们指出来相关的知识。那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下十二因缘是哪部佛经里的吧。

四谛:

杂阿含经卷十五、卷十六、中阿含卷七象迹喻经、卷二十五念经、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卷九‘十上经’,增一阿含经卷十四、卷四十二、四谛经、旧华严经卷四、卷五、新华严经卷十二‘四圣谛品’、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六差别品。

十二因缘是哪部佛经

八正道:

对于八正道的详细解释,有安世高译《佛说八正道经》、《增一阿含经》的〈四谛品〉及南传《相应部》。

十二因缘是哪部佛经

十二因缘:

中阿含经卷十涅槃经、卷二十四大因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六重品’、卷四十六放牛品、法华玄义卷二、法界次第初门卷中。

关于十二因缘是哪部佛经的相关内容就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在修行十二因缘的时候,一定要用心,这样我们才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含义,并且还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知识。

...查看更多
十二因缘十观是什么

十二因缘十观是什么

知道十二因缘的人,相信都应该知道十二因缘是由释迦牟尼佛悟出来的,并且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真理,但还是有一部分并不是很了解十二因缘是什么,也不知道十二因缘十观是什么,那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1.观有支相续

于第一义谛不了故名无明,所作业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识,与识共生四取蕴为名色,名色增长为六处,根、境、识三事和合是触,触共生有受,于受染著是爱,爱增长是取,取所起有漏业为有,从业起蕴为生,蕴熟为老,蕴坏为死;死时离别,愚迷贪恋,心胸烦闷为愁,涕泗咨嗟为叹,在五根为苦,在意地为忧,忧苦转多为恼。如是但有苦树增长,无我、无我所,无作、无受者。

十二因缘十观是什么

2.观一心所摄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随事贪欲与心共生,心是识,事是行,于行迷惑是无明,与无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长是六处,六处三分合为触,触共生是受,受无厌足是爱,爱摄不舍是取,彼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为老,老坏为死。

3.观自业差别

佛子,此中无明有二种业,一令众生迷于所缘,二与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种业,一能生未来报,二与识作生起因。识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相续,二与名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种业,一互相助成,二与六处作生起因。六处亦有二种业,一各取自境界,二与触作生起因。触亦有二种业,一能触所缘,二与受作生起因。受亦有二种业,一能领受爱憎等事,二与爱作生起因。爱亦有二种业,一染著可爱事,二与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种业,一令诸烦恼相续,二与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种业,一能令于余趣中生,二与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种业,一能起诸蕴,二与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种业,一令诸根变异,二与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种业,一能坏诸行,二不觉知故相续不绝。十二因缘十观是什么

4.观不相舍离

佛子,此中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者,由无明乃至生为缘,令行乃至老死不断,助成故。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者,由无明乃至生不为缘,令诸行乃至老死断灭,不助成故。

5.观三道不断

佛子,此中无明、爱、取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不断是业道,余分不断是苦道;前后际分别灭三道断,如是三道离我、我所,可有生灭,犹如束芦。

6.观过去、现在、未来

无明缘行者是观过去;识乃至受是观现在;爱乃至有是观未来。于是以后,展转相续。

7.观三苦聚集

无明灭行灭者是观待断。复次,十二有支名为三苦,此中无明、行乃至六处是行苦,触、受是苦苦,余是坏苦;无明灭行灭者,是三苦断。

8.观因缘生灭

无明缘行者,无明因缘能生诸行;无明灭行灭者,以无无明,诸行亦无,余亦如是。

9.观生灭系缚

又无明缘行者,是生系缚;无明灭行灭者,是灭系缚。余亦如是。

10.观无所有、尽观

又无明缘行者,是随顺无所有观;无明灭行灭者,这是随顺尽灭观。余亦如是。

以上的内容就是关于十二因缘十观是什么的相关介绍,相信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在以后的修行道路上一定要认真,这样我们才能够领悟到其中的智慧,并且还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帮助。

...查看更多
十二因缘究竟讲了什么

十二因缘究竟讲了什么

经过我们长时间的修行,就会发现佛教中有很多对我们有帮助的知识,并且还能够给我们的修行带来很多的帮助,而十二因缘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那你知道十二因缘究竟讲了什么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十二因缘

佛家有“六道轮回”的说法,六道包括“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和天道”,前三道为恶道,后三道为善道。

“十二因缘”讲的是人道中的轮回过程,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种人生状态。

佛教认为,人在投胎之前的身体叫作“中阴身”,中阴身的目标是寻找适合投胎的父母,进行转生。这种转生之念,便是无明。

无明

无始以来,由于一念不觉,不能了知“缘生万法生,缘灭万法灭,一切法是无常无我”的诸法实相,就是无明。

无明是与生俱来的,所以称为“无始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人的心性最初一念叫做生相无明。

男女之间所生的爱意,便是“一念无明”,这种无明是引发其他因缘的根本。

因为有了这个烦恼的根源,于是有了行,所以说“无明缘行”。

行是行为,是造作,因为过去的无明迷惑妄心,引发了身、口、意三业,招感未来果报的力量。

具体而言,此时男女双方已经互生爱意,便会产生交媾的行为,这就是行。

在这里特别指投胎的业识,是依过去惑业的动力,看到现前欲境,生起“纳想为胎”的念头,纳于父精母血之中,而为胞胎,这便是“识”。

“识”的过程,便是中阴身投胎的过程。

名色

有了识之后,就有“名色”,所谓“识缘名色”就是这个意思。

十二因缘究竟讲了什么

名色是投胎之后的肉体与精神的结合,名是受、想、行、识的精神色,色是肉体的物质色。

父母血脉与心法共同构成了名色,也就是我们的身心。

六入

身心完备之后,则有“六入”。即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为六根能进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又能为六尘所入,所以叫做“六入”。

比如眼能看见颜色,便入于色尘,其他诸根,道理亦然。

十二因缘中,生命的开始,便是这个样子。

胚胎出母体后,与外界接触,通过六入的作用而产生一种触觉,这便是触。触是根、境、识三者和合,而起的单纯知觉作用。

“境”就是外在的环境,环境的好坏,会通过六根传递给精神,对人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所以,才有“孟母三迁”。

受,是一种对“触”的精神领受,对外境苦乐等感觉的体验。比如我们同时尝到酸甜苦辣,便会同时接受这四种味道,而且层次分明,十分清楚。

受是对所处之境的消化与领受,将外在化为内心感受的过程。

近朱者赤”的说法,“名山久住道心生”,如果能常亲近贤德之人,受真理嘉言的熏陶,必然能提升心性层次,做良善之人。

“触”是十二因缘中相当重要的一环,需要重点把握。

爱,指的是一种贪爱,是由于感受到苦乐而产生出的爱憎等情绪。

《增支部》经典说:“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佛法观念中,爱与憎是一体的两面,互相作用。

十二因缘究竟讲了什么

贪爱和厌恶之心,是众生六道轮回的生死根源,也是佛法修持的关键。只有去除这种欲念,才能“一刀斩断烦恼因,双脚踢开业障苦”,摆脱轮回。

当你对事物产生爱欲,便想把它拿过来,这便是“取”。

取是一种执着,是一种贪,因此会产生种种恶业,造成身心的种种烦恼。取和爱、无明都是烦恼的迷惑因,如果能够断除,则可免受生死之苦。

有,就是将取得的东西为自己所有的意念与行为,会构成潜在的业力。这些业力所招感的果报,是相续而生,不会亡失的,所以称为“有”。

爱、取、有三支是于现在世造作的未来三支苦的因。

生,是指根据爱、取、有三支苦因,依因感果,在未来世又托胎投生。

老死

有生就有老和死。随著生命的流逝,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便是“老”,最后呼吸停止,诸蕴离散,身坏命终,则是“死”。

不过,老死并非有情的全部灭亡,老死的是色身,业识却与无明和行,重复另一轮的生命流转。

现在世的爱、取、有三支苦因,会感招未来世的生、老、病、死苦果。

古人有一首偈语:“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生动揭示了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的必然规律。

十二因缘是一个扣一个的连环,互相作用的连锁,叫作“顺生门”。而想要“跳出红尘外,不在三界里”,就要从斩断“无明”开始。无明既灭,其他因果皆无,烦恼便会彻底灭除,也免受生死轮回之苦,这就叫“还灭门”。

修持佛教的十二因缘,就是灭无明之念,求解脱之法,解脱之后,便可得涅槃,成佛之道尽在其中。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十二因缘究竟讲了什么,希望对我们有所帮助。我们在修行十二因缘的时候,一定要用心的去修行,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十二因缘,并且还能够让我们收获到很多的智慧。

...查看更多
结语

十二因缘法是佛学的基本道理,在佛教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年佛陀于菩提树下参悟之时,正是悟到了十二因缘法,才证悟佛果的。十二因缘法揭示了有情众生,于生死大海流转不息的前因后果。十二因缘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相关新闻